您的位置:首页 > Product 周边产品 > 秦思源: 横跨中西的声音艺术家
秦思源: 横跨中西的声音艺术家
发稿作者:管理员   ‖  发布时间:2022-11-02  ‖  查看32次  ‖  

 北京宋庄,一座座美术馆、艺术馆错落分布,“分响中心”声音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其间。还未走近,白底黑字、设计感十足的大门便映入了眼帘。在紧锣密鼓装修的博物馆前,我们看到了秦思源的身影。

  与中国割不断的联系

  初识秦思源的人,很容易被他中英混血的外表和名门之后的身世所吸引。1971年出生于英国爱丁堡的他,外祖母是著名作家凌叔华,外祖父是文学评论家陈源,母亲是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记者陈小滢,父亲则是英国汉学家秦乃瑞。

  因为拥有一半中国血统,秦思源的“思源”二字取自饮水思源。别看他现在一口流利的京腔,老北京味儿十足,但在他8岁之前,并不会说中文。

  1979年,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,父母把秦思源送到北京学习中文。当时,他抱着上兴趣班的心态,阴差阳错地进了什刹海体校学习。体校的训练强度很大,教练原本想着秦思源坚持不住就会自行离开,谁知这个小孩不仅坚持下来了,还在一年多以后取得了北京市武术比赛全能组第二的成绩,并在此后出演了李连杰主演的电影《少林小子》。

  4年后,秦思源回到英国上中学。在中国练武术、拍电影的经历,使得他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,频繁出现在英国的报纸和电视上,但他并不喜欢那样的“明星生活”,一度感到迷失:“那时,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中国孩子,对周围的一切都不适应,人已经完全乱套了。”几年后,等到他重新适应了英国的生活环境,又面临人生的抉择:选择一个大学专业。

  1990年,秦思源考上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三的爱丁堡大学电脑系,硅谷的多家公司向他抛出了橄榄枝,但他却不太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。一学期后,他退学重考,而这一次他决定学习中国语言文学。“我发现自己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,中文却只会说,不会写不会读,相当于半个‘文盲’,如果要研究中国文化是行不通的。”

  秦思源接着考进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,进行了系统的中文学习。大学期间,由于专业需要,秦思源再度回到北京,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。这期间,他组建了曾经名噪一时的穴位乐队,也正是源于这次机缘,秦思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,那就是艺术。

  大学毕业后,秦思源做的所有工作几乎都与艺术有关。他先在大英图书馆从事“国际敦煌学项目”的研究工作,此后又回到北京,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工作,做过英国戏剧舞蹈节项目,也做过上海当代艺术展的策展人。

用户评论(共2条评论)

  • zhangsan (2022-11-02)

    学习了,榜样!


  • lisi (2022-11-02)

    给力!


版权所有 | 后台管理员入口